肝臟為什麼會硬化?
簡單的說,人體的組織在發炎受傷之後,會引發所謂的結疤,導致肝臟失去彈性,一般稱為肝硬化。
肝硬化最主要的成因就是慢性肝炎,台灣肝炎的原因最多來自於B 型肝炎與C型肝炎;B型肝炎的盛行率約有15%,主要以嬰兒出生時受到母親垂直感染而得到,民國75年起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 型肝炎疫苗以後,帶原率已經大幅下降到1%。於是4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,仍有高比率的B型肝炎帶原者,並慢性肝炎的問題。C型肝炎相較於B型肝炎雖然較少,C肝的族群大多是靜脈毒癮者。除了病毒肝炎之外,酒精性肝炎及脂肪肝是近年常見肝硬化族群。酒精是經由肝臟代謝,過量的酒精代謝物乙醛與醋酸對肝細胞造成傷害,脂肪推積在肝臟造成脂肪肝也是慢性肝炎原因之一。當然還有許多代謝疾病也會造成肝臟慢性發炎,最後造成肝硬化。
肝臟是一個沈默的器官,硬化的肝臟對我們會有什麼引響?簡單的講,肝臟就像我們身體裡的濾淨器,可以過濾掉從腸道來的毒素與吸收消化後的營養,試想如果濾網塞住了,那進水端的壓力就會上升,也就造成了肝門脈高壓,為了要舒解高壓,身體自然會將血管內的壓力導往其他的地方,因此造成側枝循環,常見的就是側枝循環到胃及食道,使得胃食道靜脈壓力上升,造成胃食道靜脈曲張,而有吐血的症狀,或是壓力往下變成痔瘡,再者是側枝循環到腹部的表皮靜脈,而造成這些原本細小的靜脈怒張,另外門脈高壓也會造成腹水,導致腹脹以及消化不良,許多人初次發現自己肝不好都是因為門脈高壓所造成的併發症。肝硬化到了末期,病人常因併發症在醫院進進出出,黃疸、大量腹水、吐血(食道靜脈曲張出血)、肝昏迷,每一項都會增加病人近期死亡率,尤其是進入肝衰竭時期,生命稍縱即逝。
如何知道我的肝臟有沒有肝硬化?
肝臟不像胃腸會疼痛,光靠抽血驗肝指數(GOT, GPT)是無法直接反應肝硬化的程度,唯有透過主動的檢查才能瞭解肝臟的狀況,最簡單非侵襲性的檢查就是肝臟超音波,透過超音波的檢查可以瞭解肝臟的硬化狀態,現在最新“彈性超音波“(ultrasound elastography)可以將肝臟硬化程度客觀的數據化。若是B型C型肝炎帶原者,最好能每ㄧ年固定追蹤一次肝臟狀況,若有發現肝硬化,則最好每三個月追蹤一次。
如何治療肝硬化?
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令人失望,目前市面上的藥物並沒有辦法讓硬化的肝臟恢復,只能治療肝硬化所造成的併發症,降低門脈壓以降低食道靜脈出血的機率,使用利尿劑控制腹水。積極地控制病毒性肝炎、戒酒、脂肪肝,可以減緩肝硬化的進展。肝硬化演化到有腹水,兩年存活率就不到50%,目前最有效能延長慢性肝病的存活率的方法,就是肝臟移植,肝臟移植的一年存活率可達80%,而五年存活率也可到達70%。肝硬化的疾病,初期大多是沒有症狀,當第一次有臨床症狀如吐血,黃疸或是腹水發作時,常常已經是嚴重的肝硬化了。依現下醫療科技,對於這個疾病,只能減緩硬化的進展,還無法真正治療硬化。預防的方法是對肝硬化高危險族群,B肝帶原者C肝病人,積極治療,讓病毒的活動性降低;酒精性肝炎,唯一的方法就是戒酒;脂肪肝肝炎,正確飲食、減重與運動是目前唯一確認有效的脂肪肝治療方法。定期追蹤肝臟功能與肝臟超音波,能夠早期治療肝硬化最好的方法。
撰文 器官移植中心 / 宋睿祥 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