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器官勸募與捐贈專題報導 : 從宗教的大愛與利他精神看善終三法

臺灣衛生福利部近年來推動《人體器官移植條例》、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及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三法(簡稱善終三法)相關資源。鼓勵民眾提前思考臨終的各種選項、與家人分享彼此對生命末期的想法,以期達成善終的最終目標。探討生命之生與死,人們往往需要宗教的支持,且宗教與社會亦是緊密相關與互為主體的。宗教在教義上,就多有關懷社會大眾或強調無私的大愛精神,這種大愛精神使得許多宗教團體實際投入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工作。基督宗教與佛教是當代最具社會關懷的兩個宗教團體,在現代社會裡開展出各種服務事業與福利機構,在宣教弘法的過程中,積極地承擔著利益眾生的救贖使命。

基督宗教博愛關懷社會

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相處態度在聖經上說:「無倫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麼待人,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約翰福音: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。我門也見過他的榮光,正是父獨生子的光榮。」說明了基督宗教「入世」的精神。基督徒進入社會和人群傳福音的本分,而進入社會的方法也就是馬太福音中描述耶穌的教育、傳道、服務工作等。基督宗教一向被認為是「愛」的宗教,基督宗教以「愛」作為倫理的最高價值的教義。
 

佛教慈悲濟度眾生

釋迦摩尼佛得解脫後仍以濟世救人爲職志。壇經有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道出佛教入世精神,大乘佛教啟蒙者龍樹曾說:「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,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;涅槃之實際,及與世間際,如是二際者,無毫釐差別。」可見佛教出世境界無法脫離入世之道,一個發菩薩心的修行者,以入世修行,醒迷啟愚,並自我求得覺悟。佛教社會福利觀六點:慈悲心、布施心、福田思想、報恩觀念、不殺生戒,護生思想,可見佛教對社會關懷的論點紮實雄厚。
 

利他的宗教觀

透過法鼓山生嚴法師講述《金剛經》,利他思想與菩薩精神畫上等號。儒家以「人飢己飢」表述慈悲的胸懷及關懷人民的疾苦。基督以捨己利他為榜樣,因此基督徒投身公益、貢獻捨己做為行動。慈濟證嚴法師用「生命無常,慧命永在」的思維,鼓勵社會大眾不迴避死亡,甚至於積極學習死亡的課題;面對死亡之前應先注重「生」的課題,把握無常的生命,立願發心行「利他人」之事,在服務他人之時「做中覺,覺中做」,從人群中成就「慧命」。而器官捐贈的生命關懷意義,因「無上布施」的願念延續了生命美的循環,更接續了慧命的清靜不滅。

撰文 器官移植中心 / 賴惠鈴 協調護理師